在深邃高远的医学领空振翅翱翔
——记皮肤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级主任医师陈翔
“少年青春多奇志,天高海阔任鹏飞。”已过不惑之年的陈翔,10年前就已经成长为当时湘雅医院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也是湘雅临床医学领域内本土培养的惟一一位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的医学专家。他以青春的年华、激越的壮志、过人的聪慧、刻苦的坚守,从一位懵懂少年逐步成长为卓有成就的医学专家,足以谱写一曲青春奋斗的赞歌。
少年的梦想:当一名好医生
陈翔是一个地道的长沙伢子。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而又有趣的是他从小生活的那条药王街小巷。相传药王孙思邈晚年就定居在长沙,后来百姓为纪念他专门修建了一座药王庙,因而这条小街也就被称作“药王街”。有幸的是,陈翔恰好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他从小耳濡目染父辈治病救人的辛劳、神奇和伟大,使他小小年纪就特别懂事,热爱学习,立志长大像父母那样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所以,他的成绩总是排在班上的一二名,尤其他的数学特别好。他儿时的伙伴还记得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让孩子们也参加,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很有难度的数学题,问谁敢上来试一试?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陈翔,马上举手,很快算出了答案,令在场的家长们刮目相看。后来老师试探着问他:“长大是不是想当数学家?”陈翔坚定地说:“不,我要像爸爸和妈妈一样,当一名好医生!”
高中毕业后,陈翔如愿考入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从开始学习做医生的第一天起,在社区和工厂做过多年医务人员的母亲总语重心长地叮嘱他:“翔伢子,做事不要浮躁,要脚踏实地和细心严谨,才能当好一名医生。”他点点头,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
1994年,24岁的陈翔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湘雅二医院皮肤科研究生,师从文海泉教授,开始了面对皮肤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之路。
青年的抉择:赴日求学深造
1997年10月23日,27岁的陈翔人生第一次走出国门,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傍晚时分,透过日航飞机的小窗,他依稀看到了茫茫大海中的樱岛火山。不一会,飞机徐徐降落,他踏上了这片完全陌生而且语言不通的土地——日本鹿儿岛市。
陈翔之所以选择去日本留学,是因为他的硕士论文在一次中日皮肤科医师大会交流时,感觉到自己的研究与日本顶尖级的皮肤临床医生相比还存在差距,他想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国皮肤科医生有责任学人所长,快速提升中国皮肤疾病的科研水平。当世界著名的皮肤病和皮肤病理学家,鹿大皮肤科神崎保教授发出博士入学邀请时,机遇其实是一次抉择,如何面对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是一道难题,但这丝毫没有阻挡陈翔的求知和进取心。他决心从学习一个个字母和发音开始,步步前行。
导师在面试时对陈翔印象很深:敦厚、专业基础扎实、英语不错。他对一同来机场接机的学生说:“陈翔完全不懂日语,以后你们谁都不要和他讲英语,必须帮助他尽快学日语。”就这样陈翔在没有机会和时间进一天语言学校的情况下,硬是依靠“自然语言环境”和“霸得蛮”的长沙伢子的一股劲头熟练掌握了日语,直至后来数次作为自愿者担当长沙和鹿儿岛友好交流活动的翻译工作
日本大学的临床学科有着非常严谨的医疗和科研体系,等级森严。导师安排了一位刚从美国留学多年回来的副教授作为陈翔的科研指导老师。那位副教授没太把这个中国小伙子当回事。好强的陈翔偏不信邪,“吃得苦、耐得烦”,硬是从实验室最基础的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免疫电镜等技术学起,再到娴熟掌握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等医学领域的实验方法,考核时竟夺了个“最优”,研究成果也荣获了日本电镜生物学会的学术奖励。当这些成绩摆到日本老师们面前时,他们不禁对陈翔刮目相看,竖大拇指称赞。
2001年,陈翔用3年半时间(日本博士为4年学制),以发表三篇英文论文的优异成绩,成为同届八位博士同学中惟一一个获得提前毕业资格的学生,并荣获了当年日本研究皮肤科学会外籍皮肤科医师奖。当他回国走出黄花机场时,母亲看着他就哭了——头发老长,人瘦了一大圈!只有母亲才能深知这个每次在电话里报平安说什么都好的儿子,在异国他乡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
中年的飞翔:从“三无”到硕果累累
博士毕业后,陈翔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留在日本或去导师极力推荐的美国NIH实验室,继续把基础研究做下去;二是回来报效祖国,但在日本的所有研究就会有中断的可能。几乎没有犹豫,陈翔谢过了导师的好意,选择了后者,因为他清楚自己的目标:回到家乡和母校、尽忠尽孝尽职尽责、服务湘雅的病患、发展中国的皮肤病学科。
回国之初的2001年,陈翔的科研没有钱、没有人、没有场地,他自嘲为“三无研究”。那时,除了完成每天繁重的临床工作,他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申请各类基金、挑选人才和场地筹备等具体琐碎的事情上。
就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陈翔带领李吉、粟娟、匡叶红和林静等一批年轻医生和研究生,日夜奋战,苦心钻研,很快就拿下了起始于博士学习阶段的有关CD147分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际上率先证实:CD147与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状态密切相关,是一种新的低分化角质形成细胞标志蛋白,并可能发挥抑制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和鳞状细胞癌细胞分化的作用,从而为探索银屑病、良性和恶性表皮肿瘤等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异常性疾病的新的治疗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3年,陈翔再次顺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继续开展CD147分子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首次明确了CD147可以通过促进皮肤肿瘤细胞周围成纤维细胞表达MMPs,从而在多种皮肤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发挥作用。他们还通过当时刚刚兴起的RNA干扰技术和SCID鼠动物模型,证实了CD147在恶性黑素瘤进展中的关键作用。该项研究成果在世界一流的CancerResearch杂志发表,也正是这篇当年湘雅医院系统和中国皮肤科学界影响因子最高的论文奠定了这个由年轻学科和几位硕士研究生所组成崭新团队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2006年起,陈翔带领的年轻科研团队开始连续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人才计划资助,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原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他们在国内实验条件下明确了CD147在多种皮肤肿瘤血管新生、糖酵解以及多药耐药等肿瘤进展环节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可能抑制途径。其研究成果先后在JProteomeRes,CancerLett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多篇,也探明了CD147是银屑病的易感基因之一。而后,希望派学生来湘雅学习的日本导师在邮件中写到:“陈君,你在中国做出来的成绩已经走到我们的前面,我们为你和你的团队而骄傲”
永恒的追求:让湘雅精神世代相传
“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这十六个字,是百年湘雅的校训,也是“湘雅之精神”。自年少从医以来,陈翔一直把这祖辈用心凝练、父辈身体力行的十六个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刻在心上,烙在行中。无论是临床、教学还是科研,他更是把“求真求确,必邃必专”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他说:“湘雅校训培育出一代接一代的医学精英,‘湘雅精神’在老一辈湘雅人的努力下不断发扬光大。作为湘雅的后代,我们担当着承前启后的重担,如果不能把老一辈湘雅人的精神财富和医学宝藏接过来,继续发扬光大,那就是我们的耻辱!任何一位湘雅人都是湘雅普通而重要的一份子,都是湘雅精神的继承者与传承人,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否则就有愧于前辈,有愧于师长,有愧于湘雅新人。”
为了践行这样的诺言,陈翔在专业技能上刻苦求知,精益求精;在医德医风上心系病人,生命所托;在科研上攻坚克难,努力攀登,在教学上诲人不倦,甘当人梯,搞好传帮带。
他把这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
作为一名皮肤科医生,陈翔对人体皮肤疾病的重要性了如指掌。他说: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内脏疾病可以表现到皮肤,皮肤跟所有器官都有联系,皮肤病通常复发率高,治愈难度大,这就要求皮肤科医生既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多为病人着想,多跟病人交流,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这十分重要。
作为科研和学科领头人,为了加强学生和整个科研团队的专业知识,增强大家的责任感,陈翔在教学和科研中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在强调加强自学的基础上,每周四和学生们的业务学习,已经坚持了13个年头,几乎是“雷打不动”。有一天,陈翔因病住进了医院,他就将业务学习安排在他的病床旁,一边输液一边听大家汇报研究进展和实验结果。即使后来担任行政职务,赶上医院行政总值班时,他就将业务学习地点改到值班室,正是这种执拗劲,让学生们有紧迫感,不敢“怠慢”每周一次的学习,认真精心做好专题内容的汇报。陈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会上就专业、学术和科研上的问题跟他展开辩论,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科学准确,只要善于动脑,富有创意,他都用赞赏的目光和褒扬的话语来鼓励他们。
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他在学术上和工作中对学生要求严格甚至“苛刻”。曾经有学生上门诊班,迟到了几分钟,陈老师发现后责令其写检讨书,当着整个课题组进行深刻检讨。而在生活上,陈翔却像兄长一样给予学生关爱和帮助。有一次,一个学生的父亲生病,陈翔从联系医生到术后看望,亲力亲为。他甚至自掏腰包资助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
如今已步入中年的陈翔,依然像年轻时一样刻苦钻研,对专业丝毫没有放松。在担任了行政职务后,尽管承担过人力资源、医学教育和医院管理等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他一直尽量坚持每周2次门诊,9年来坚持不懈。他说:作为一位临床医生,不能脱离本职工作,要从临床中来,再回到临床中去,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再通过科研和转化去解决临床问题,服务临床。
“学科发展是关键,人才培养是根本”,陈翔这些年来一直和皮肤科的谢红付教授、陈明亮教授等现任学科带头人一起这样强调着、呼吁着和实践着。值得欣慰的事情很多:学科的临床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学科地位和影响力逐年攀升;湖南省重点学科、银屑病和皮肤肿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成功搭建;彭聪和贺毅憬等一批青年才俊的加盟;皮肤病理、皮肤外科、炎症与过敏性皮肤疾病、皮肤病相关药物和转化医学研究等新的学科方向的初具雏形;人均科研基金和科研业绩在全院领先等等。但未来的路也是很长也会很艰辛。
“且往前一直走吧,更灿烂的阳光会在更深邃的地方,人们的目光就是我们走过的长途,我们不能停步,也没有尽头……”陈翔和他的团队如是说。